江西省气象局政府网站
增发国债气象建设项目巡礼丨南昌:观云测雨砺新剑跑出英雄城灾害预警联动“加速度”
赣水滔滔,鄱湖浩渺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,南昌依傍赣江、毗邻鄱阳湖的独特区位,既孕育了“物华天宝”的丰饶,也频受强对流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考验——春有冰雹突袭,夏有雷电暴雨,秋有高温干旱,冬有低温冰冻,气象防灾减灾始终是这座城市安全运行的“必答题”。
2024年以来,南昌市气象部门以增发国债气象项目为抓手,织密“地空天”立体监测网、锻造“精准快”预报预警链、构建“广深实”服务新格局,在一场场风雨考验中交出“监测更精密、预报更精准、服务更精细”的英雄城答卷,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安全屏障。
雷达监测升级,构建全周期强对流“追踪网”。在南昌县气象观测站,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的“天眼”正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扫描着天空。“它的扫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相较于传统雷达分别提升5倍和10倍以上,能精准捕捉冰雹粒子形状、大风三维风场等细节。”南昌市气象局防灾减灾科科长刘程介绍。依托增发国债气象项目,南昌市气象部门在南昌县、新建区、进贤县部署3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,构建起覆盖全市的雷达协同组网,实现强对流天气“从生成到消散”的全生命周期监测。
地面观测加密,布设街道级贴身“监测哨兵”。通过升级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、新建180套城市微型气象监测站、暴雨积涝监测站和城市雾监测站,南昌城区气象观测站网分辨率加密至4.5公里,每个街道都有了“贴身气象哨兵”。它们有的挂载在灯杆、铁塔上破解城区建站难题,有的扎根易涝点实时传回积水数据,为城市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精密支撑。
高空探测补盲,打造云中穿梭的“机动尖兵”。南昌市气象部门增设1架气象探测无人机,为突发气象灾害监测补上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盲区。当雷暴大风、短时强降雨等灾害突袭时,无人机可快速升空,以灵活的飞行轨迹穿透云层遮挡,实时回传灾害现场的高分辨率影像与温湿度、风速等核心气象数据,与地面观测形成数据闭环,为应急保障服务提供更精准的立体监测数据支撑。
技安体系护航,强化设备与数据“双轨保障”。监测能力的跃升,离不开技术支撑与安全体系建设。通过部署1套市级计量检定系统,实现对气象观测设备的高精度检定校准,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;在市县两级部署5套防火墙和1套1G态势感知探针,覆盖全市气象部门网络边界,强化气象数据传输、业务系统运行的安全监测,为“天罗地网”的稳定运行筑牢“数字防线”。
2025年3月初,南昌迎来本年度首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。南昌市相控阵雷达网提前捕捉到风雹结构演变,市气象台据此发布冰雹橙色预警,平均提前量达50分钟,精准锁定9级大风影响区域。“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预警信息更快更及时,为我们开展防险救灾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撑和保障,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”时任新建区西山镇镇长刘兵坦言,“气象部门的‘提前量’,就是群众生命财产的‘安全量’。”
这样的“底气”,源于增发国债气象项目对预报能力的全面赋能。南昌不仅实现雷达数据1分钟更新、气象观测数据5分钟上传,更将相控阵雷达等新增观测资料融入预报系统,短临预报能力显著提升。
今年1号台风“蝴蝶”影响期间,南昌市气象部门提前3天锁定降水转停关键时段,助力“爱我英雄城”万人夜跑活动顺利举办;高考期间,逐3小时分县区预报直抵考务一线万考生铺就“安心赶考路”;“龙舟水”降水集中期,15期预警信号、68次专题服务、1534人次预警叫应,精准支撑受威胁群众32人提前转移、城管清掏易涝点、交管疏导重点路段……每一次“预报即实况”的验证,都为增发国债气象项目成果应用写下生动注脚。
“气象服务不是单纯发消息,而是要转化为城市防灾减灾的具体行动。”南昌市气象局局长闵忠文表示。依托项目建设,南昌气象服务从“广覆盖”迈向“深穿透”。与应急、水利、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暴雨积涝、地质灾害等风险预警直达基层责任人;开发“两微一抖快”全媒体矩阵,强对流防御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超
1万次;在端午龙舟赛、万人夜跑等重大活动现场派驻“气象管家”,逐小时预报变身“天气说明书”。从决策部门案头的《气象情况反映》,到市民手机里的预警弹窗;从易涝点的实时积水数据,到活动现场的“贴身服务”,南昌气象人用专业与坚守,让增发国债
气象项目的“硬支撑”转化为守护民生福祉的“软实力”。赣江潮涌,英雄城奋进。正值决胜“十四五”,谋篇“十五五”的关键节点,南昌市气象部门将始终秉承“观天为民、追求卓越、高标大气、福润赣鄱”的新时代江西气象精神,以增发国债气象项目成果为基石,以新型观测数据与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为路径深耕细作,不断优化业务流程、升级数据算法,让监测网络更“聪”、预报预警更“灵”、服务触角更“广”,全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“第一道防线”,在护佑赣鄱安澜的新征程中续写英雄城“观云测雨”的时代新章。(文